终于,玩崩了
给老师打call
瑞幸不是给财务报表“化妆”,而是直接变戏法了。
美国股市不仅有中概股,也有大量中资甚至国资,到底瑞幸割了谁家韭菜,等美方调查结果再定论。
既然吹牛作妖能在金融市场赚大钱,就要允许职业捉妖人靠揭穿谎言发财,而且是发大财。
瑞幸咖啡这次可能真过不去了。和疫情无关,单纯是胆儿太肥,活活撑死了!
瑞幸董事会“自曝”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虚增交易22亿元,来个小岳岳的经典切口“我的天额”……这不是给财务报表“化妆”,而是直接变戏法了。
这是什么概念?年出事的安然公司,事由是年-年财务虚增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41.3亿)。安然是什么?世界五百强、能源和电信巨头、年创立的老克拉,出事前的年营收千亿美元。
和安然比,瑞幸就是个小蚂蚁。可是安然的财务虚增就是给汤里撒点胡椒面,而瑞幸是直接做成了胡辣汤。离着一百米都能闻着胡椒味儿!
让人惊讶的不是瑞幸出事了,而是瑞幸凭什么能来事?
01
看得到的数据,看不到的市场
瑞幸的“成功”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开端叫“中国市场”。
后工业化时代,全球经济进入丰饶时代,供应丰富、需求不足。中国市场就成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人口多、购买力上升,仅此两条,足够作为金融故事的剧本框架。
“只要中国人养成了XX商品的消费习惯,那么XX商品的国际市场格局将会为之一变”,基本上可以网罗一切。这个逻辑肯定是没错的,但是抽象的逻辑不代表复杂的现实。
对着数据图表,你看到的永远是数据,看不到真实的市场。中国人爱喝咖啡吗?数据可以告诉你爱喝,很多很多人正在皈依“咖啡道”的路上。要增长有增长,要人数有人数,能假吗?能,因为市场扩容的边界是无形的,那就是习惯。
习惯的力量不是数据能体现的。中餐在美国火了多少年,可是真去唐人街试试“宫保鸡丁”,能把中国人吃哭。还有传统热销的“中国饺子”,反正在中国是吃不到这种夹着小纸片的奇怪食物。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人民热爱中餐,如果三亿美国人民都养成了吃中餐的习惯,那么……”?每句话都对,华尔街会信吗?要是华尔街真信了,中餐企业早就成了大蓝筹。
华尔街肯定知道,美国佬吃中餐的习惯也就那样了,再烧钱也不能烧出对中餐的真爱。
可是,华尔街这次是真信了中国人民爱咖啡的故事。他们忽视了习惯的力量,误把数据当成了市场。中国人买了多少咖啡很容易数据化的,咖啡是进口的,很容易统计。
但是,中国人消费了多少茶叶、多少枸杞、多少菊花……,只能估算,而且很不准确。多少茶客、多少“枸杞养生党”能转成喝咖啡,就遭遇了“数字隔离”——一头有准确数据,另一头没有。这就有了讲故事的空间,瑞幸的起家就是靠这个。
其实,回头再看看,瑞幸的故事多么荒唐?就和三亿美国人都养成吃中餐的习惯一样,“习惯”就那么养成吗?大写的“呵呵”。
02
不幸的咖啡,遭遇有毒的营销
投资者一发疯,商业之神就笑了。瑞幸起步的时候,中国咖啡市场已经疲态尽显。
上海自贸区咖啡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年中国消费了24.69万吨咖啡,较上一年度增加了2.1万吨,同比增加不到10%。较之年-年期间,每年增加4万吨的速度,增幅腰斩。
年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表现糟糕,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增长6%,第二季度是增长4%,第三季度下滑了2%,第四季度微弱增长了1%。呈现出强弩之末的疲态。
年10月瑞幸咖啡开了第一家门店。很遗憾,她进入中国咖啡市场的时机很不妙。增量好分、存量难夺,瑞幸入局时增量正在消失。中国人民对咖啡已经呈现出审美疲劳。
中国每年销售咖啡亿元,这个体量看上去不小,然而现磨咖啡的比重仅占13%-16%,市场的绝对主力是速溶咖啡。都叫咖啡,却是两码事——现磨卖的是咖啡,速溶卖的是咖啡因。
瑞幸要争夺的其实是咖啡因市场,这就成了一个笑话。每杯平均价格24元的现磨和每杯平均2元的速溶竞争?人家雀巢会当你是竞争对手吗?在咖啡因市场,“味道好极了”在和“快乐肥宅水”厮杀,哪有功夫理你?瑞幸非要掺和一脚,就成了LV挑战海宁皮革城的关公战秦琼。
于是瑞幸的营销,一地鸡毛。热闹是热闹,烧钱比烧柴还快。年“九个月巨亏8亿”名动江湖,其实瑞幸从头到底就是在烧钱,而且烧得让人看不懂。
年至今少说也烧了二三十亿,整个中国现磨咖啡市场也就一百来亿,这是做什么?“裂变式传播”、“病毒式营销”,基本的商业逻辑不就是烧投资人的钱,粉饰企业的业绩吗?好看的PPT、花哨的概念,掩饰不了一个事实——瑞幸的营销是烧钱上瘾的有毒营销。
补贴换客户的“暴力营销”不是不可以,用未来的利润获取眼前的客户可以有。但是,烧钱成瘾了就是中毒了。
03
浑水摸瑞幸,江湖事江湖了
瑞幸就是这么一份昂贵的、有毒的资产,讲的是“火车头大的蝈蝈”的故事,卖的是花里胡哨的PPT,谁最后接盘谁就倒霉了。
击鼓传花的老配方、老味道,包装了“互联网思维”、“中国市场潜力”的新故事,割了一轮“美国韭菜”——且慢,这要打个问号。美国股市不仅有中概股,也有大量中资甚至国资,到底瑞幸割了谁家韭菜,等美方调查结果再定论。
瑞幸这把火烧到哪里,现在还不知道。昔日安然倒灶,其审计机构安达信也一并拖下水,从此全球“五大行”的五台山变成了“四大行”的四明山。这一次,“小蓝杯”的祸水到底冲倒谁,现在还不好说。
但是,为瑞幸美股上市站台的大摩、花旗、瑞士信贷等等机构名门,已经灰头土脸。评级机构的“车祸频发”已经不是新闻,这些“正能量”为主的江湖老字号早就不合时宜了,再这么透支信用迟早被资本市场扫地出门。
其实,中国财经界对瑞幸的质疑声从未停过,分贝之高、分析之细早就起到了警示作用。那些一字千金的评级机构要是能听进一二,也不至于如此狼狈。他们自以为比中国人更懂中国市场,结果着了另一波中国人的道,能怪谁?
在瑞幸的问题上,监管机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有美国议员趁着这次事件,提出要把中概股企业纳入美国政府监管,这就叫趁机裹乱的胡作非为。安然出事时,美国行政监管有效吗?
两房和政府不清不楚的“奸情”,监管机构有效吗?瑞幸的牛吹得比天大,美国行政监管是因为没有管辖权而失明了?不是,对庞大的市场而言,行政监管就是事后追责是有效的。要管流程,那是讲笑话。
瑞幸遭遇的最有力监管来自浑水公司。这家做空机构早在1月底给出了长达89页的报告,从门店经营的基础入手把瑞幸查了个底朝天。这才是真正的啄木鸟,敲得害虫晕头转向。
92个全职和个兼职调查员,收集了多张小票,进行了个小时的门店录像,并且收集了大量内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