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山西日报收到封信中国人民
前言
图
马文蔚老先生执笔
年3月1日,《山西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人民币上的汉字书写者。
“人民币上的汉字书写者为冀朝鼎。”
也就是在山西阳曲县,一位曾“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过的老干部马文蔚先生,偶然间看到了报纸上刊载的消息,不由得会心一笑。
女儿马眉问他:
“你笑什么?”
马老笑呵呵地回答:
“人民币上这些字其实是我写的。”
女儿大吃一惊,在追问之下,马老笑呵呵地给女儿讲了这个故事,马眉认为,对事儿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才是对历史负责,于是马眉写了两封信,一封信寄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封寄给了《山西日报》报社。
中央人民银行总行收到这封信后,十分重视,先后派出两批人赴山西调查取证,这才了解了当年事实的经过。
低调的人生
马文蔚老先生头上没有什么“书法家”的头衔,尽管早年开始,马文蔚老先生就十分喜爱研究诗词书法,对《张黑女墓志》等魏碑有这相当研究,还遍访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于右任等人学习。
但书法一道,只是马老先生的爱好,直至晚年马老也从未以书法家自诩。
马老大学所学的一直是金融专业,并且一生致力于金融事业,而且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初期的参事、金融研究员。
年12月28日,马文蔚出生于山西省阳曲县黄寨村金寺巷马家小院。
马文蔚的父亲是当地一名私塾先生,后来育有三子,马文蔚先生是第三子,年幼时候的马文蔚体弱多病,却十分聪明,尤其是热爱学习,成绩一直很出色,上中学是马文蔚报考了山西省立第一师范、省立一中、太原国民师范,居然被三所学校同时录取。
不过考虑到家境贫困,马文蔚后来选择了太原国民师范就读,毕业后在国民师范附小教书。
在太原国民师范就读时,马文蔚的才气得到了校长赵丕廉的重视,在校长的鼓励下,马文蔚年考取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为后来投身金融界奠定了基础。
图
年轻时的马文蔚
年,马文蔚南京国立大学毕业后,即到上海从事金融行业,当时国内举步维艰,金融秩序混乱,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在上海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马文蔚作为视察员也一路辗转从上海至香港,返汉口又到重庆。
任视察员期间,马文蔚曾写下不少内容详实的金融调研报告,在国内各大省市奔波时,也亲眼见到了老百姓饱受日本人侵略下的苦难。
不久之后,马文蔚调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人事司审核科主任。
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腐败问题严重,马文蔚生性孤傲,不肯同流合污,以至于遭到诬告而被孔祥熙免职。
尽管后来孔祥熙又邀请马文蔚出任中央银行处长,但他坚持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再受人无线。
后来马文蔚携家带口,穷困潦倒地生活在北平,就这样,一直到年新中国建立,马文蔚才在北平军管会的邀请下出山。
马文蔚携一纸介绍信,找到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
当年在重庆时,马文蔚曾顶撞孔祥熙,南汉宸对他十分熟悉。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也才刚刚建立,急需像马老这样的人才,于是南汉宸对马文蔚说:
“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年6月,马文蔚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担任了研究员。
说起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是从年12月1日开始的。
尽管早期中央苏区时期亦或是抗战、解放战争初期,各个解放区都发行过边区造的货币,但随着全国解放进程的推进,流通越来越不便利,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急需要统一的货币。
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随即第一套人民币在解放区发行。
由于各个解放区金银准备不足,当时的人民币不和黄金白银挂钩,也不和英镑、美元挂钩,具有十分独立自主的特性。但也因为战争环境下,第一套人民币贬值也很快,到年时,还出现了五万元面值的货币。
图
董必武
第一套人民币,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董老题写“中国人民银行”,而中国银行四个字是由郭沫若题写的行名。
据说第一套人民币设计时,曾考虑印上毛主席的头像,方案报送上去后,毛主席却认为不妥:
“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
尽管如此,局限于战争环境,加上新中国刚刚建立,金融秩序还很不稳定,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问题也比较多。因此新中国建立仅仅几个月后,就开始考虑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年1月,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就上报了中央,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重视,尽管如此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虽然迫切,但仍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
图
董必武手书
这年4月,马文蔚受行长南汉宸邀请,到他办公室一叙。
马文蔚不明所以,连忙赶到南汉宸的办公室,一进门就看到南汉宸手里拿着一支毛笔。
尽管马文蔚不是书法名家,却也一眼看出南汉宸手里这根笔不一般。
南汉宸邀请马文蔚:“写几个字看看吧”
自年1月,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就已经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也随即展开了征集人民币上文字的工作,按照之前第一套人民币的惯例,题写文字需要具备一定社会身份,如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就是由董必武题写。
究竟是采用第一版的文字,还是另行找人题写?南汉宸为此有些犹豫不决。
南汉宸忽然想起,马文蔚对书法有着一定的研究,不如请他来看看。
年的一天,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廷用笔,趁着这一天中午,神秘兮兮地邀请马文蔚来看。
对书法颇有研究的马文蔚,一眼就看到了这支笔的不凡之处。
“这是一支宫廷用笔”
眼见马文蔚有些心痒难耐,南汉宸特意问了他一句:
“好眼力,要不要写几个字看看?”
马文蔚一开始就真以为是要自己试试,于是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写什么?”
南汉宸说:“就写咱们银行的这几个字吧。”
图
南汉宸
马文蔚抬头看了一眼,尽管南汉宸没有明说,但聪明的他还是了解了南汉宸的用意。
于是就这这支笔,马文蔚饱沾墨水,提笔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及年号,共十九个汉字。
不过一连写了好几份,马文蔚均感到不满意,这支笔虽然好,但和自己以往惯用的笔比起来,还是生疏许多,写得也不是很流畅。于是马文蔚后来回到家,又取来了自己的笔,在南汉宸准备好的各色虎皮宣纸上,写了几份。
尽管当时马文蔚心知肚明,这些字会被拿去干什么,但出于保密,他没有问缘由,临走时马文蔚对南汉宸说:
“写得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这个‘银’字有点不满意。”
南汉宸收到马文蔚的墨宝后,连同征集来的其他几个字放在一起比较,最终大家还是一致认定,马文蔚老先生技高一筹,于是便拿来直接放在人民币上面去了。
其实从比较来看,马文蔚老先生与董必武所题的字,风格上有所不同。
董必武用的是柳体,俗话说颜筋柳骨,柳体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而马文蔚老先生用的是一贯的魏碑体,细细考究历史,柳体本身也是继承了魏碑体的某些特质。
尽管马文蔚与南汉宸在写字时均已经心照不宣,但在当时南汉宸并没有明说,马文蔚老先生也没有多问。
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政令,由中国人民银行自年3月1日,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
图
马文蔚老先生手迹
当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在家的马文蔚立即就认出来,人民币上的字是自己的字,由于当时单位并没有通知他,所以马老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密。
不过就连马老可能也没有想到,他所题写的这些字,后来一直沿用下来,并且至今还在使用。
年,马文蔚因工作成绩突出,调广西任有色金属管理局计划处副主任,年又调回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任研究院。
在后来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面,马文蔚始终守护着这个秘密,尽管没有人对他提出要求,让他保守这个消息,但他仍旧坚持。
年,马文蔚退休回到了老家陕西阳曲县。
《山西日报》刊文:“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是冀朝鼎所书
年3月1日,《山西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称: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书写者为冀朝鼎。
尽管相比马老来讲,冀朝鼎作为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还兼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副董事长)更加知名一些,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是应当澄清这一失误。
马文蔚将故事说给女儿听后,女儿马眉写了两封信,一份给《山西日报》报社,一封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接到了马文蔚的女儿马眉一纸书信,信中反映的内容,也让他们大吃一惊。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第二套人民币上汉字的书写者,始终是一个谜团,尽管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保存有当年的手迹,但是手迹上并无书写者的提名,这给他们追溯书写者,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赶赴马老所在的阳曲县,在中国人民银行阳曲县支行会议室,总行专家现场邀请马文蔚书写“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
图
马文蔚老先生所临写的《张黑女墓志》
马老虽然年龄很大,执笔时手仍不住颤抖,但所写的字经与原迹比对,证实了马老才是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的书写者。
总行专家后来又二次赴阳曲县,亲手拆开了那份标有“绝密一号”的档案袋,将写在虎皮宣纸上的字给马老看。
马老一见原物,如见故友,当场激动落泪……
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给陕西省分行(马老原单位)发去一封公函(84银函字号),其中有一句话这样介绍道:
“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事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年受南汉宸行长的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于新版人民币,而且广泛地被各级人民银行用于机构的牌匾上。”
至此,马文蔚为人民币题字一事真相大白。
媒体披露相关往事后,马老家的门槛差点被踏破,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尽管如此,马老没再提起笔写一个字,对于世人都认可的功绩,马老坦言:
“这六个字就应该归功于南汉宸行长,是他委托我书写,最后由他亲自选定的,我不过是奉命参与而已。”
尽管如此,在年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时,主张将人民币上的汉字改为简体字。
总行曾给居住在阳曲县的马文蔚去函,希望马老能够撰写简体版的“国”和“银”。
(经考证,第四套人民币设计时间前后长达十多年,一直到年5月才定案)
图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颁给马文蔚老先生的荣誉状
可惜的是,马文蔚老先生本身已80多岁高龄,更兼患有哮喘病,握笔已经不是很稳,于是请老先生出山题字这一想法最后落空。
无奈之下,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北京印钞厂的专家身上,依据原来马文蔚老先生的字体,临摹出了“国”和“银”的简体版本,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简体字中,“国”字的边框以及“银”的右半边,还是采用了原版马老所书的字体。
当然改动的不仅仅是只有这两个字,第四套人民币上改动的还有主币面值的“角”字,原来流通的1角2角的“角”,中间一竖不出头,也使用了新字形的“角”,中间一竖出头。
人民币2元的“贰”字中间的两横字,也改为了规范的简体字。
另外每张纸币上的“圆”字,也改为了简体版的“圆”
尽管变动了不少,可字的改动,均是在马老原版字体的基础上改变来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币上的字,其实还是原版马文蔚老先生的韵味。
也有不少说法指出,人民币上的“圆”字用法是错误的,我们今天所一元两元,用的都是“元”,很少使用“圆”。而且《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也规定了人民币的计价单位是元,分和角。
那么为何还要用这个“圆”字呢。
图
马文蔚老先生晚年与友人在中国人民银行标识下合影
根据历史考证来看,使用元,分和角为货币单位,应该是在名单。
区别于中国用斤两来表示货币单位,西方人使用的货币,大多数都是铸造成一枚一枚的硬币,尽管当时中国已经有铜制的铜钱,但为了表示方便,采取形象表示,圆圆的一枚钱币,表示一圆。
到晚清时期,西方货币流入中国越来越多,为了适应需求,0年清政府颁布银本位币制,制定较完善的近代货币制度,确立了以“圆”为货币单位,圆、角、分、厘各以十进位的货币制度。
所以说,使用“圆”为货币单位,应当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也回应了这件事:
“圆”字属我国文字中的传统汉字,有多种用法、包涵多种意思的文字,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典籍中,除了注释其它用处外,其中注解为货币单位,与“元”在货币上同用同意,可互为通用。
所以如今看来,货币上的“圆”,也是属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
到第四套人民币发行时,“圆”字也从繁体改为规范的简体,但依旧沿用了马老魏碑体,改动由时任北京印钞有限公司设计室主任石大振负责。
图
马文蔚纪念馆
作为中国人民心里的一种情感寄托,人民币承载了国人无限的遐想,它除了代表经济衡量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货币上继承下来的中国文化传统,永远都不应该被忘记。
年3月29日,马文蔚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4岁。
三十多年后,中国人民银行评价马老先生:
“如今,马文蔚先生已去世30余年,但他淡泊名利的可贵品格、不忘初心的赤子情怀、严守“秘密”的职业操守令人敬仰,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