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馈赠葡萄酒

对于如何利用这天赐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

从原始葡萄藤的出现、酿酒葡萄品种的产生,到葡萄酒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人们对酒神的崇拜、

酿酒师对葡萄的珍惜、

现代人对葡萄酒的热爱……

葡萄酒已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酿酒师。他们执著地遵循传统葡萄酒酿制工艺,年份不好时,甚至不出正牌酒。他们宁愿让葡萄酒沉睡在地窖的橡木桶中,在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上等待收获的惊喜。保留葡萄酒的个性,是他们的酿酒哲学,因为在他们眼中,葡萄酒是有生命的。而这生命,来自土地,源于自然,因此细细呵护,珍而重之。

“酒神”

引人遐想的符号

从原始葡萄藤的出现、酿酒葡萄品种的产生,到葡萄酒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过程中,葡萄的身影无处不在。

《圣经》的故事里,葡萄是诺亚在洪水退却后,离开诺亚方舟后种下的;在考古学家的研究里,葡萄是于公元前年,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居民开始种植的;在古希腊神话里,有葡萄酒神与狂欢之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能窥视他们对酒神的不同想象。

传说狄奥尼索斯发现葡萄酒后,走到哪里,就把酿酒技艺带到哪里,当地人因此致富。他也赢得了普天下人的景仰,被人尊称为“酒神”。后人为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不仅在硬币上印上了他的侧脸,且每到葡萄丰收季节,还举行化装舞会,向酒神祈祷。话说硬币上狄奥尼索斯神情严肃,前额环绕着葡萄藤和带子。

古埃及的酒神是俄赛里斯(Osiris)。他统治已逝的人,能使植物萌芽、使尼罗河泛滥、使万物自阴间复生。在新王国时期以前,俄赛里斯的形象是一具干尸,双臂交叉在胸前,一手拿弯仗,一手拿连枷,额上的毛发编成辫,头戴王冠,两侧各饰一根红色羽毛。

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形象则相对狂野,他是巴克斯(Bacchus),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在米开朗基罗的《酒神巴克斯》画像中,酒神半露右肩,头发缠绕着葡萄藤,左手轻微拿起盛满葡萄酒的酒杯,桌前摆放着各种水果与葡萄酒瓶,脸色白中透红,体态优雅,眼神迷离。

对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

有人说在古波斯,

有人说在古埃及,

有人说在古希腊,

但没有人会反对,葡萄酒,是大自然的馈赠。

野生的葡萄果粒成熟了,果皮破裂,果汁自然发酵,从而形成最早的葡萄酒。人类开始向大自然学习,有意识地自己酿酒,先是用野生葡萄,然后试着人工种植葡萄,同时逐步发展了酿酒技术。其实在人类最早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中,便有了对葡萄酒生产和贸易规范的记录。也许,葡萄酒的酿造,便是从那时开始建立了控制体系,更随着征服者的武力与迁徙者、旅行者的脚步一路向西。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每到一个地方,葡萄种植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就有新的进步,葡萄酒的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起初,葡萄酒只是权贵们的专享,它不仅被视为美味佳肴,更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但随着葡萄酒酿造技术的提高、数量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它逐步被更多的人选为餐桌上的必需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Terroir”

葡萄界最讲究的名词

石灰石,有丰富的碳酸钙,让葡萄有足够的酸度,排水性强;冲积土,属肥沃土壤,酿成的葡萄酒果味较清新晰;花岗岩,富含石英质,升温及存热能力强,能提升葡萄的成熟度……只要你搜索“葡萄酒土壤”等字眼,就会出现一堆写满专业词汇的知识贴,里面纷纷普及,什么是“Terroir(风土条件)”。

在酿酒理论中有此一说:“世界上所有优质的酿酒葡萄,种植位置都在地球的南北纬

约30至50度间。”

就连中国要发展葡萄酒业,都得精心挑选北纬40度的新疆天山南麓、甘肃武威、宁夏和河北昌黎一带。似乎如果不生长在这一带,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种的是葡萄。无论这个说法对错与否,可以肯定的是,酿酒葡萄对Terroir的要求极高。就连解释何为“Terroir”,都成了在任何一种形式的品鉴会里,所有专业讲师的演讲通稿。

他们会跟你说:葡萄是一种对于种植条件非常敏感的植物,即使各个葡萄园的种植位置非常相近,但出产的葡萄品质也会由于各种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影响而有很大区别。离海的远近、海拨高度、斜坡及向阳的角度、产区的小区气候与当地的泥土特性合起来,即“Terroir”。前人经由观察葡萄于各种土地的生长情形,才了解到唯有寻找适合耕种葡萄的特定环境,才能酿造出最优质的葡萄酒。因此数千年来,从旧世界到新世界各产区,才发展出能酿制当地特殊风味葡萄酒的个性工艺。

一瓶真正的葡萄酒,其风华是大自然所赋,酿酒师的角色只是选择最理想的方式,把葡萄装到瓶子里而已。不久前,法国多个葡萄产区均受到冰雹袭击。

据农业协会FDSEA初步估计,短短10分钟的冰雹,让波尔多产区约亩的葡萄树受灾,总损失可能占波尔多年产量的5%。其中,圣雷奥(SaintLeon)地区种植户洛伊克·河克夫(LoicRoquefeuil)大约损失了亩葡萄树。面对大自然残酷地把礼物回收的境况,洛伊克也只能无奈地表示担忧。但他担心的不是葡萄本身,而是“这些损失的葡萄,意味着损失了20万瓶,每瓶价值3欧元(约24元人民币)的葡萄酒。”至于中国酒商关心的是,这是否一个适合投资酒庄的好时机。的确,大自然创造了葡萄,人们正用葡萄去创造各自的生活方式。

“贵族生活”

葡萄界最尴尬的象征

大部分的西方人,在生活中、宴会上都离不开美酒,他们早已锻炼出如何寻找最适合自己口味的技能,无关价格,只在乎自己所爱。

曾获世界最佳品酒师的法国品酒师菲利普·富尔布拉克曾说:“我品酒的范围已超出了葡萄酒,世界上所有可供饮用的产品,我都愿意品尝和感觉。但我格外喜欢葡萄酒的味道,因为它能传达友好,创造愉悦,帮助人们交流与分享,至少在法国是这样。”但身在葡萄酒文化仍薄弱的东方的我们,也许都在学习习惯一种本来并不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们总把简单的享受变得复杂。提及红酒,总会顾及年份、品牌,或是纠结于晃杯的手法以及舌尖味蕾与酒的接触姿态,似乎不这样,就辱没了葡萄酒界的贵族形象。

在中国的葡萄酒品鉴会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如果不是专家示意举起酒杯,众人都不知道是否该把酒杯拿起。大伙学着专家把酒杯放到面前摇晃,观察颜色,偶尔吸一口,努力挖掘那听说会令人沉醉的香气,似乎稍有差错,便把眼前的美酒糟蹋了。

如果专家不告诉你酒该怎么喝、一口该喝多少、如何用舌头让酒布满口腔,就连“专业酒商”也不敢自信地开喝。刁钻的专家会告诉你,酒里有树莓、黑莓及土壤里的矿石香,较为平易近人的会说:“有没有一点酸、一点甜、一点清新的泥土味?”众人跟着点头。必如此拘泥?一杯红酒,或许只是一种最简单生活方式。无关年龄、身份或时尚与否。诚然,外国的葡萄酒文化确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至少他们能把葡萄酒卖到中国,而且卖得风生水起。但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美酒中的诗情画意,也只属于中国,而且我们都能理解和感受。

毕竟对于如何利用这天赐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

一个接地气,唔使扮嘢的时尚生活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36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