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前,我的孩子在生活中的数学
儿子六岁了,暑假后就要上一年级了,对于他上小学后的数学,我是一点也不担心的,因为在生活里他已经体验过数学了。
三岁前:
1、数感的培养。生活中大小对比、多少对比、高矮对比、长短对比会非常多,三岁前,我只是安安心心地和孩子一起过生机勃勃的生活,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把孩子看到的、碰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述出来,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起数感来。
如:玩沙的时候,孩子玩,妈妈在旁边当游戏解说:“哇,现在宝贝挖了一个大大的洞,从里面挖出来好多沙子,这么多的沙子,挖出来都堆成小山了……”
2、数字的认识。
数字作为符号会出现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这些地方就是孩子认识数字的场景。
场景1:电话号码。虽然我们现在的手机是智能手机,打电话只是其中的一种功能,但是我也带着孩子学着给不在家的家人打电话,有意识地去按动电话号码。(这并不意味着除了打电话,孩子还能随意玩我手机的其他功能。)
场景2:车牌号。带着孩子去找找自己家的车,认识自己家的车牌号。
场景3:户外广告牌/牛皮藓。户外的广告牌对于孩子来说还比较高,而有的牛皮藓广告可能会直接画在地上,孩子在经过的时候可能会好奇,地上怎么会有这么一块不一样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会很“惊奇”地说:“咦,地上也会出现数字呢,这是什么数字呢?…”
场景4:小型计算器。因为父母自己无法避免玩手机,所以孩子也会对屏幕感兴趣,我给孩子的屏幕是一个小的计算器,随他按。孩子就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熟悉0-9的数字符号。
三岁后六岁前:
1、继续认识数字符号。
场景:红绿灯。每次和孩子过红绿灯路口,我们都会站在路口跟着倒数数字,一般的交通信号灯都会让我们等待10秒以上,甚至会有99秒以上的情况,这就会让孩子在这个等待里认识10到99的数字,并让孩子学会倒数。
2、数量配对。
场景:买孩子喜欢的商品。在带着孩子买东西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一边拿一边数,买回家还会清点“战利品”,比如苹果,我会一边往外拿一边数。
3、形状。
场景:积木。在和孩子一起玩积木的时候,继续做“游戏解说”:“我拿了一块正方体放在长方体上加高柱子。”
4、人民币的运用。
场景1:钱包。因为有了数感、数量关系和数字符号认识等作为基础,所以可以让孩子认识钱包里的人民币啦。虽然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用手机支付代替现金支付,但是我还是会在钱包里留下一些现金,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每一张人民币的面额。
场景2:商店。在三四岁的时候,孩子要买东西,我会先询问老板需要多少钱,然后拿多一点的现金给孩子让他自己去付钱,这个过程中,许多店主都会好意地告诉孩子“你给了我10元,我要找你5元”,购物结束的路上,我看情况还可能复盘一下刚刚的购买。到5岁过后,孩子会用现金购物了,我每周给孩子10元钱作为零花钱,让他自由安排了。
5、时间初体验
说到时间,家里一定要有准确的钟表,无论是小闹钟还是挂钟,都是孩子认识时间的好道具。时钟上的针一圈一圈转,我就和孩子一起观察这三根针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就渗透时间的概念了。
场景1:早上出门前。我会告诉孩子我需要在什么时间出门上班,这个时间点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每天早上我们都会看一次时间。
场景2:晚上睡觉前。晚上的睡前程序是固定的,时间也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每天晚上我们也会再看一次时间。
场景3:手机屏幕。当孩子发现手机上也有时间,我就和他一起来看钟表上的时间和手机上的数字时间是否一致。
场景4:公交车。公交车上会有数字时间,我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就一起看公交车两个站之间会经历多长时间。
场景5:计时器。计时器上有时间的长短,孩子用这个计时器来了解自己做什么事情花了多长时间。
6、加减法
我并没有刻意带孩子认识加减法,也许是以上生活场景里自然就会的吧,我也不曾记得他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里学会的。
总之,六岁前,带着孩子过生机勃勃的生活,许多数学的东西,就会自然“长”进孩子的脑子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