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么敢怼,是因为他他他他他真的很有钱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面胶底鞋。头发乱蓬蓬,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在大饭店吃饭,西仔竟然看鲁迅衣衫朴素而不准他进门!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俭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史无前例”时代,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不发工资,每月仅15元人民币的最低生活费。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头戴“资修反”的“帽子”。人拉犁、扛石料,干牛马活、吃猪狗食之余,还是改不掉老九的臭毛病:一到休息时瞪着双眼就想看书。当时只准学“马恩列斯毛林江”。幸好农场还有一套《鲁迅全集》,这是作为革命文献发下来给群众轮流自学的。
我这个“专政对象”,当然在传阅“革命文献”方面最靠边站。《鲁迅全集》前几卷精彩的部分,如《呐喊》、《彷徨》等,都被“内部矛盾处理”的别人抢去看了,连《两地书》、《集外集拾遗》都轮不到我,读书预备队排得挺长挺长……只有那上、下两册簇新精装的《鲁迅日记(—)》,谁都是翻了翻也不愿过目的,扔在角落里。好吧,我就在冷而又冷的角落,自学这冷而又冷的《鲁迅日记》吧。
沉沉的两大本,厚厚的千余页。那是多么枯燥、琐碎、繁复、乏味的流水账啊!记得鲁迅自己描述过:
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来。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圆……尤其是……薪水,收到何年何月的几成几了,零零星星,总是记不清楚,必须有一笔账,以便检查……
百无聊赖之际想:好罢,我正好是学数学出身的,就来查查鲁迅的账罢。“中国文化人经济状况”的自选研究课题,原来是这样开始的。
首先注意到鲁迅每年都买很多很多书,每年日记后面都专门附有一篇长长的“书账”。从年5月鲁迅抵达北京,到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在24年又5个月的漫长岁月里,鲁迅一共记载了25篇书账(每本日记一篇),共计购书册,及古碑、刻石、画像等拓片百张,真是洋洋大观!一看书名就像翻开菜谱一样:那都是很好的书,其中有许多很珍贵的书!这是我最羡慕的!
鲁迅爱逛琉璃厂、淘古物字画,爱吃馆子、摆酒席,孝敬老母,资助亲友,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时就雇用女工和车夫;后期在上海住大陆新村三层楼房,他和许广平、幼子海婴三人更雇有两个女佣,晚年全家经常乘出租车看电影、兜风、赴宴席……但那么大的开销,得需要多少钱啊?
中国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然而我在牛棚里,没有钱,才懂得钱的重要性。鲁迅年曾向我们的祖父母一辈人(那时都是莘莘学子)作过“娜拉走后怎样”的报告。一针见血地挑明——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鲁迅全集》第一卷,第页)
那么鲁迅一生究竟挣了多少钱呢?没有人精确统计过。太费事了!只有像我这样的傻瓜,才干这样的傻事。我庆幸“十年浩劫”没有白过,收获之一就是算清了鲁迅24年又5个月,即多天的账。按照鲁迅在日记中的自述,他的收入(如果没有遗漏的话)来自下列四方面:
/公务员收入/民国一成立,鲁迅就应蔡元培之召,担任教育部公务员,时间长达14年之多;这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正式职业。他的名义收入如下——年5-7月,每月津贴60银圆;8-9月,每月“半俸”银圆;10月后定薪俸银圆。年2月后薪俸银圆,12月后仅有九成即银圆。年8月薪俸增为银圆。年3月后增为银圆。年1月(民国十三年1月)重缮之《社会教育司职员表》载有周树人应得四等三级“年功加俸”(每年加薪)银圆。但是20年代以后教育部经常拖欠,实发三分之二即平均月付银圆左右。/教学收入/“五四”以后,鲁迅除了供职教育部以外,还先后在北京的八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6年(—)。年8月接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请,兼任北大国文系讲师,同时又兼任高等师范学校(后为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每周各一小时,讲授《中国小说史》,月薪各18圆,共36圆大洋。鲁迅兼职的其他六所学校是:世界语学校(年开始,月薪15圆)、女子师范学校(年开始,月薪13圆5角)、中国大学(年,月薪10圆)、黎明高中(年,月薪6圆)、大中公学(短期),另有一处“集成国际语”学校是义务讲课。但当时北京各校经常拖欠薪金。从年4月以后《鲁迅日记》才有“往高师校(北京高等师范)取薪水”的记录,9月以后才有“往(北京)大学取薪水”的记录。年《鲁迅日记》载收入讲课费52圆(并非全部);年日记缺失;年《鲁迅日记》载收入讲课费圆;年《鲁迅日记》载收入讲课费圆;年《鲁迅日记》载收入讲课费圆。期间他去西安讲学一个星期,得讲学费圆大洋。年在鲁迅的经济生活中是一个转折点:在他的年收入构成中,第一次出现了本职收入(教育部薪水)少于业余收入(讲课费及稿酬、版税)的情况。业余讲课和写作收入占59%,超过一半;而本职收入仅占41%,也就是不到一半。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由林语堂推荐专任厦大国学院研究教授,月薪国币圆;年2月,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国币圆。/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收入/从年12月到年12月,整整4年又1个月中,由蔡元培推荐,鲁迅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得月薪圆大洋(年1月起《鲁迅日记》中改称为“教育部编译费”,实质上是一回事)。由大学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个月之久,未曾拖欠,共计圆大洋,折合黄金两。/写作、翻译和编辑收入/—年曾有《人之历史》等多篇论文在东京《河南》杂志发表,稿酬约为千字2银圆大洋,共约得银圆;他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外国小说也得到银圆左右的稿酬,主要贴补家用。但是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诗歌、论文、杂感,都是不计稿酬的无私奉献(详见下文)。到年他的日记中才开始有收入稿酬的记载。后期鲁迅在上海(除了领取大学院津贴以外)主要以“卖文为生”,也就是作为自由职业者,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生活。一开始北新书局每月支付给鲁迅的版税是国币圆和《奔流》杂志编辑费圆;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5—15圆,鲁迅每月收入至少圆,生活比在北京时宽裕得多。但是北新书局经理克扣大笔版税,年8月鲁迅找律师与之谈判,维护了自己的著作权,索回2万多圆应得版税,合9年人民币多万元(详见后文)。到年“大学院”津贴撤销以后,版税和稿酬成为鲁迅的最重要经济来源。我统计的结果:年春至年夏鲁迅在北京期间,共收入银洋大约40圆(其内年日记残缺,为估计数),月平均圆;年夏至年秋,鲁迅在厦门和广州期间整一年,共收入教学费国币0圆,月平均圆;年秋至年,在上海期间,他共收入国币(法币)圆4角1分,月平均圆。鲁迅时代银圆(银洋或国币兑换券)的购买力:从年到年,国内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升降平缓、浮动不大。以基本生活用品的购买力计算——年银洋1圆约合年人民币73元,9年人民币元;年银洋1圆约合年人民币50元,9年人民币元;年银洋1圆约合年人民币44元,9年人民币88元;年银洋1圆约合年人民币38元,9年人民币76元;年国币1圆约合年人民币35元,9年人民币70元;年法币1圆约合年人民币30元,9年人民币60元。鲁迅24年间收入的银圆,相当于如今多少钱?那么,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鲁迅24年间的收入相当于今天人民币多少钱呢?根据历史资料换算,年1圆银洋约合人民币年50元、9年元,年1圆国币约合人民币年35元、9年70元;年1圆法币约合人民币年30元、9年60元。由此可以计算鲁迅历年收入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实际购买力,给出一个比较符合真相的描述。也就是说:鲁迅前期(北京时期)是以公务员职业为主,14年的收入相当于年人民币万元、9年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年人民币多元、9年人民币近2万元。中间(厦门、广州时期)1年专任大学教授,年收入相当于年人民币17.5万元、9年35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年人民币1.4万多元、9年3万元。后期(上海时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身份,9年收入相当于年人民币万元、9年万元以上,平均月收入相当于年人民币2万元、9年4万元左右。若不计入年的收入(日记缺失)则23年间共收入圆,相当于年人民币万元、9年万元以上。从公务员到自由撰稿人,他完全依靠自己挣来足够的钱,超越了“官”的威势、摆脱了“商”的羁绊。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年收入,超过他作为公务员年收入的两倍。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鲁迅的收入,除了足以保证全家(包括母亲等)的中等水平生活费以外,还有富余;他为了写作、译述、教学、研究等购置的图书就达到16万多册(幅),24年中共计耗资13万多银圆,相当于年45多万元、9年90多万元人民币,占其总收入的九分之一左右。然而,他有了那么多的金钱之后,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而始终保持勤俭奋斗的本色。我在牛棚里算清了鲁迅一生的经济账目,才睁开眼睛看清: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多少夜晚在牛棚暗淡的灯光下,透过0多页密密麻麻的银钱账目的算草,我解读了鲁迅和钱的纽带。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又两次按照《鲁迅日记》和相关资料做了反复验算核实,得出了大致准确的数据。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鲁迅以他的脑力劳动所得,总收入相当于年人民币万元、9年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间阶层”即社会中坚。他受之无愧。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鲁迅有平均每年相当于9年人民币34万元、每月人民币2万—4万元的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这使他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丘吉尔曾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鲁迅之于中国,应该不亚于莎士比亚之于英国。说实话,近些年鲁迅的很多作品被移出了语文课本,然而,稍微了解鲁迅价值的朋友们都知道,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异乎常人的狂人、穷困酸腐的孔乙己、被岁月躺平的闰土,苍白婚姻里的四铭,愚昧麻木的华老栓、还是屡屡落弟的陈士成,偏执悲怨的祥林嫂,还有谁都不配姓赵的赵太爷,当然更难忘的是那个阿Q,他们在中国社会不是消失了,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人曾说中国的问题鲁迅看得最准,鲁迅的作品,不是过时了,而是太超前了,他是我们永远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作家,不会迎合时代潮流,因此时常成为刺耳的杂音,但观念的进步、文明的留存,却必须依靠这些带有“预言”性质的杂音。因此,鲁迅的作品,书架上不妨放两套:一套用作日常随手翻读,一套用作收藏与学习品鉴。用来读的书和用来藏的书是有区别的,一套书之所以值得永久收藏,往往取决于二点:一是其历史深度——出版年代、出版过程与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二是书本身就有极高价值,从存世量到版本、内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今天推荐的这套38年版《鲁迅全集》,便是一套不可复制,值得永久珍藏的“特别纪念版”。它是一个诞生于“非常时期”的“非常版本”——不管是纵向对比历史深度,还是横向对比版本稀缺性,都具备后世无可复制的特殊性。▌一套非常时期的“出版奇迹”书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尤其是像《鲁迅全集》这样的经典大部头,它们的编纂与出版既应运时代而生,同时也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未来时代的走向。因此往往越是非常的时代,往往也就越能诞生出“非常的经典”。而38年版的《鲁迅全集》出版,不但出自非常时期,其过程与结果也同样特殊,堪称一套非常时期的“出版奇迹”。◎时期特殊: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年,鲁迅已经逝世近两年,正值淞沪战败,南京沦陷后的危急存亡之秋。蔡元培、宋庆龄于此时筹备发起“鲁迅纪念委员会”,旨在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出版《鲁迅全集》已不仅是保存遗稿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如何通过批判与反思完成文明突围,进行自我拯救的问题——以深刻性、战斗性著称的鲁迅,其作品自然担起了如此大任。◎过程特殊:昔日“政敌”尽弃前嫌,全力支持民国的书报审查不可谓不严,鲁迅生前因“不合时宜”,作品多被毁禁。但《鲁迅全集》出版时,他生前的那些“政敌”们却尽释前嫌,让整个过程前所未有的顺利。国民党“文胆”陈布雷的不顾反对当众支持,宣传部长官邵力子更是批示:“对此一代文豪,决不能有丝毫摧残”,这些都让《鲁迅全集》的出版干扰烟消云散,于是《鲁迅全集》的审核,不但一字未删改,更在他们的干预下一路绿灯,迅速通过。◎结果特殊:鲁迅被“推向神坛”前仅存的唯一版本鲁迅“六百余万言之全集,竟得于四个月中短期完成”,且质量出奇的高。鲁迅的遗孀许广平感叹此举:“实开中国出版界之奇迹”。▲38年初版鲁迅全集此后十余年,尽管战火绵延,但《鲁迅全集》均曾被多次再版并很快售罄,无疑是最接近原始状态,也是鲁迅被“推向神坛”前仅存的唯一版本。▌一套不可复制的“非常版本”衡量一本书的收藏价值,除了看历史纵深,还要横向对比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只有具备后世版本无法复制的价值,才能在众多版本中,愈加凸显其收藏价值。而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委会”之豪华,和作品之全面,既是中国第一部鲁迅著作全集,更是中国出版史上少有的规模恢宏、装帧考究的稀世珍本,也因此在出版已近40年,有众多后续版本的情况下,仍作为中美破冰的“国礼”赠与美方。◎史上最豪华的“出版阵容”:38年版的《鲁迅全集》拥有中国出版史上最豪华的“出版阵容”:——蔡元培、宋庆龄亲自挂帅,担任正、副主席,胡适为其接洽出版,柳亚子、徐川、唐弢、席涤尘、周建人等收集摘录写本,标点是国学大家郑振铎、吴文祺、冯都良等人,编辑以郑振铎、王任叔为主,校对是朱础成、林珏、周玉兰、唐弢、柯灵、吴观周、许广平等等,这套书几乎每一环都有当时著名的学者、作家参与,仅算直接参与的就多达近百人。▲出席鲁迅葬礼的蔡元培与宋庆龄这些大师们通力合作,严守着每一道工序,从而奠定了年版《鲁迅全集》在诸多版本中的经典地位,不但空前,甚至绝后。后续所有版本无论删减还是增添,无不以38年版为底本。◎尽管有众多后续版本,却仍被选为“国礼”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率使团访华,“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年尼克松访华在如此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尼克松将美国的国宝级学者巴巴拉·塔奇曼的作品选为“国礼”,将其送给了中国时任领导人,尼克松借芭芭拉·塔奇曼的作品,委婉地表达了美国对这种失败的承认和接受,这也意味着美国希望与中国搞好经济建设、遏制苏联独霸的诚意。而中方则计划以“批判中国人之国民性”著称的鲁迅作品回赠,尽管在此之前已出版了多种《鲁迅全集》,但都因种种原因存在缺陷,几经比对,又多方寻找,尽管已经出版了近40年,但最终还是从鲁迅博物馆中选出了一套38年版的库存纪念本赠予尼克松。◎迄今对鲁迅作品极为完整的呈现,一本真正的“全集”年版的《鲁迅全集》,是迄今对鲁迅作品的一次极为完整的呈现,即使相对后续诸多版本也毫不逊色,堪称一本真正的“全集”。后世的版本,比如58年版、73年版、81年版、05年版的《鲁迅全集》,大多出于时代原因,要么在38年版奠定的基础上做删减:要么删掉了蔡元培的序言,要么遗漏了鲁迅的翻译作品,要么缺失了鲁迅的日记,都无法称作真正的“全集”。因此尽管各有优劣,但38年版的《鲁迅全集》,无疑更当得起“全集”二字。但非常惋惜的是,38年版的《鲁迅全集》,因时间久远,目前除了少数馆藏及个人收藏之外,已几乎绝迹。来源:静嘉读书历
豆瓣9.1高分纪录片,导演失控痛哭: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史27.73亿元!收到信,才知道这位高校教授干了件大事……
文教育部最新发文: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章个学位,北京东西城在全国率先试点普通高中登记入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