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钱币里的书法史
钱是什么?今天我们人人都知道,钱是财富的象征。然而,古人可不一定这么认为。在古人眼中,最初的“钱”不过是一种形似铲的青铜农具。因为先秦时期的金属农具不多,所以在以物易物的时代,人们经常把“钱”作为交换的媒介。久而久之,“钱”不再特指农具,而是成了货币的代名词,并沿用至今。
大观通宝
先秦时期形态各异的钱币大都取形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始铸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布币从锄形农具“镈”(bó)演化而来,因“布”与“镈”古音相通,布币之名由此诞生。钱币上文字的写法和布局往往会根据币面空间做出调整。“离石”布币中的“离”字形略小,“石”向左欹侧,开合之中颇见野逸之美。两字中的纵向笔画向布币的两角延伸,形成上紧下松的视觉效果。
布币
刀币源于古代文人使用的“橡皮擦”——削。削是一种弧背、凹刃、柄的一端有环的文具,主要用来刮制简册或删改竹简上的错字。“即墨之大刀”刀币的钱文也受刀币形制的影响,大小参差,上下错落,结体略呈横向延伸,体现了齐国所崇尚的遒秀整方、骨气嶙峋的书法风格。
刀币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都属于大篆,是善书善刻的铸币工匠随性书写而成的民间“俗体字”。这些工匠不拘于成法,也不刻意追求匀整端庄的艺术效果,字形明快质朴,灵气飞扬。
半两
开元通宝的钱文为隶书,兼有篆书、楷书笔意,由欧阳询手书钱文。为何以欧体楷书独步书坛的欧阳询会用隶书题写钱文呢?这是因为钱币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国家的名片。正书是通行于官方典册印信上的严正字体,有着其他字体都无可比拟的实用性和崇高地位。
中国历朝历代的钱文也皆以正书为主,秦朝至隋朝的正书为篆书,唐朝时为隶书,元朝、明朝、清朝时为楷书。虽然这些钱币早已锈迹斑斑,但其上端庄郑重的正书钱文有如正襟危坐的老者,默默地见证着书体的演变和朝代的更替。
“开元通宝”被唐高祖李渊视为开辟新纪元之后流通的宝物,它也不负其名,成为大唐盛世的见证。虽然开元通宝本身不是年号钱,但唐高祖后的很多帝王在登基后都会开铸有自己的年号或国号的钱币,作为证明皇权的一项措施。至此,钱币不再以秦汉时期的“两”“铢”等重量单位作为名称。
开元通宝
宋代以前的钱文书法多以篆书或隶书的形式单独出现,直至淳化元年(),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用楷、行、草三种字体书写“淳化元宝”钱文。这既开启了帝王书写钱文的先河,也使得钱文书法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多元化格局。
淳化元宝的楷书钱文参以隶意,用笔含蓄端庄,随方就圆;行书钱文以圆笔为主,取势豪迈,牵丝映带得体;草书钱文笔法洒脱,追求笔断意连的审美效果,颇有晋代“二王”遗风。书法的装饰美在钱币方寸之间的小洞天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运用,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书法形式的独特魅力。
淳化元宝
如今,我们每拿起一张人民币,都可以看到熟悉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考虑到钱币书法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原则,书法家马文蔚在书写时根植汉隶,兼容魏碑。这几个字字形微扁,中锋与侧锋并用,方笔与圆笔兼施,既有汉隶的典雅和谐,又有魏碑的雄朴敦厚。自新中国货币制度基本确定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就被一直印在人民币上。无论钞票的面额、色彩、版式如何变化,这六个字除经历简繁体的细微调整外,始终未曾改变,并随着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成为中国流传最广的题字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字样
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上面都凝聚着钱币设计师与铸造者的智慧。他们通过排列文字及点画行笔,在钱币有限的空间中展现书法章法的和谐自然之美,创造出了品类纷繁、独具特色的中国钱币文化。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年第6期
《钱币上的书法》
《书法教育》
邮发代号:8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