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上找不到的这条胡同,曾是新中国金融
上周,芝麻君跟大伙儿聊了丰盛胡同,引来不少老街坊留言。
西城金融街一带,原本是一片胡同区,如今有的地方还保留原来的胡同名称,有些已经无处可寻。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个地儿,就是地图上找不到的一条胡同,这里的老住户想必十分怀念——
按院胡同。
西城区老胡同图片来自《北京晚报》衙署所在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名包罗万象,各有典故。
明清时期,西城一带集中着不少衙署机构,所在的胡同也就跟着取了名。
按院胡同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复兴门北顺城街,它的名字就打这儿的“巡按察衙署”而来,清朝时称“按院公署”。
太平桥大街京报网张宁/摄按院胡同以北,还有学院胡同、屯绢胡同、松鹤胡同、半截胡同等等,如今这里都已高楼林立,成为金融街的一部分。
学院胡同京报网张宁/摄胡同里的名人
仔细追溯起来,曾经的按院胡同就和金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创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董必武,就住在胡同西口的一座四合院里。
新中国第一任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则住在按院胡同的五号大院,临近胡同东口。
董必武(右三)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当初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时,南汉宸请董老来写“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众所周知,董必武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
一开始,董老推辞说:“我的字不太好,最好还是请林老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来写。”
在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董老才答应下来。
为了写好“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董老每天回来都要坐下来写上几遍,最后挑了几张比较满意的送给南汉宸。
董必武书写“中国人民银行”董必武的字写满一整张纸,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圆、角、分”、以及从一到十的数字及其大写,字为柳体楷书,端庄大方。
于是,第一套人民币62种不同版别中,除东北银行印制的元券外,其余61种“中国人民银行”均为董必武所书。
按院小学
与董必武居住的四合院仅一墙之隔的,就是按院小学,南汉宸的孩子曾就读于此。
这座由四合院改建成的小学,在京城也是不常见的。
四合院里的小学京报网绘曾看到这里的老街坊回忆,这座学校校门朝南,门前有一对狮子形门墩。
进了门,右边是传达室,由原来的门房改建而成;左边墙上挂着小学生守则和一面容貌镜;迎面则是一扇雕花影壁。
前行几步,右边是个小跨院,左边是青砖墁地的前院,学校的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院北是一间大教室,门前还有两株西府海棠。
与教室西墙相连的是一间窄而长的屋子,原先是院子里的西耳房。
绕过西耳房就是后院,老师们的办公室大多在此。
再往后,就到了学校操场,往右边的路则通向两排红砖红瓦的大教室……
据说当时在整个西城区,都没有几所学校的操场能与这里相比,不难想象,这座四合院必是大有来头。
今天的按院胡同一带京报网张宁/摄有老住户回忆,“当年在这里上学,住在按院胡同与学院胡同中间,马路西边,现在我家门前的两棵大槐树还在呢……”
都城隍庙
除了按院小学,这一带的回忆还有都城隍庙。
城隍是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供奉。
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有城隍庙四座:都城隍庙、宛平城隍庙、大兴城隍庙、江南城隍庙。其中都城隍庙庙会历史最悠久。
金融街的古建——都城隍庙京报网张宁/摄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货物都能在这儿寻到,可谓琳琅满目。
明末的《帝京景物略》曾描绘了这一热闹景象:
西城五月城隍庙,滥溅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
现存的建筑为都城隍庙的后殿。
都城隍庙后殿京报网张宁/摄年,这里启动修缮工程,过程中还发现了被埋藏多年的石碑。
如今这些石碑都竖立在大殿两边,其中两座碑身上的字迹仍依稀可辨,分别为雍正和顺治的手谕。
在高楼林立的金融街中,这座古建尤为引人注目。
时过境迁,今天谈起按院胡同,更多是停留在记忆中的模样。
曾经生活过的院子,读过书的校园,都还那么让人怀念。
关于这里的更多画面,只能由老住户来填补了……
(麻团儿)
来源:芝麻匠通讯社
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