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长得太美被印在壹圆人民币上59年
玩钱币收藏的人都知道,手中的钱币无论是硬币还是纸币,上面大部分都画着各种图案,尤其以人物头像为主,在这之中绝大部分的人物要么是世界各国信奉的神,要么就是世界各国的名人。从罗马帝国银币上的奥古斯都,到大清龙洋上的长须真龙,到标榜文化的某邻国,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就是著名的学者。如今在英联邦各国的硬币背后,人们依旧能够瞻仰女帝容貌,甚至罗大佑都为此写了一首歌,唱到:
有个贵族朋友在硬币背后
青春不变名字叫做皇后
唯有一个国家,别出心裁地将自己国内的民族头像化作图案印刷在自己国家流通的纸币之上,这个国家便是中国。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历史是一页页空白的书页,无时无刻地都在被书写着,英雄造时势,许多人下意识地就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所书写的,然而他们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英雄的确在历史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英雄自己并不能创造历史,他要依靠的是千千万万与他志同道合一起的人。
西方的诗人布莱希特写下过:“一再被摧毁重建的巴比伦,是谁一次次地将她重建?”,我国先贤也道“立国自有疆,有民斯有土”。人民是国家的载体,有了人民才有英雄们一展抱负的基础。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是顺应大势在人民之中脱颖而出的。
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之后,便以人民为题材发行了几套人民币,劳动人民陆陆续续出现在纸币图案之中。年,人民银行第一次向上级提出了新版人民币的设想,但由于在特殊时期这项工作一直被拖延到年才开始进行。
作为主要设计师的当代美术家侯一民,运用独具匠心的视野,将14个民族绘画到人民币上,体现了国家民族大团结的信念,还引出了一段佳话。
侗族之花的偶遇
石乃引,这是生活在黔桂边界山区里一名普通的侗族少女普普通通的名字,年的时候她正值二八年华。贵州山区自古以来便是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已经不足以形容这里的艰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六个孩子的长姐,石乃引早早地就放弃了上学,留在家里帮助父母赡养弟妹。
因为当时国家推行的扫盲运动,她上过几年的学,认得一些字,她天生手巧,织得一手美丽的布料,加之她相貌清秀,便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侗族之花。
年的一天,石乃引如常和村里的同伴背起布料前去镇子上赶集,这天的她穿着侗族的服装,梳着侗族的特有发饰,本以为是一场平常的赶集,却没料在此时在集市上,一双目光就捕捉到这位秀外慧中的侗族少女之后,瞬间热烈了起来。
一位拿着画笔的男子喊住了石乃引,在她紧张的表情下温和地作了一番自我介绍,他是一名四处旅行的画家,想邀请石乃引临时作自己的模特。懵懂的石乃引见他不像坏人,便依照他的指引在一边侧身站定,画家拿着画笔在画板上挥舞着,很快一幅画作便完成了。
两人没有更多的交流,道谢之后画家与少女挥手道别,石乃引对这件事也没有多想,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永远定格的十六岁
直到年,人们才发现,原来石乃引便是第四版人民币一元钱上的原型。当年石乃引遇到的那位画家,正是一手主持了第四套人民币绘像的侯一民先生,他和夫人邓澍从年开始就参与了人民币第三、第四套的设计工作,特别是第四套人民币上的所有民族人物头像都是由夫妇二人合作一起完成的,这对夫妇也被人们戏称新中国“最富有”的画家夫妇。
然而在前几年,侯一民先生在媒体采访中明确表示自己所绘画在人民币上的人物都是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的,不存在所谓的“人民币女郎”这种说法。
既然原作者都亲自辟谣了,那么当年石乃引遇到的到底是谁呢?如果此人真的不是侯一民先生,那么最有可能的便是与候先生有关系的某位学生或者朋友,下乡采风的过程中遇到落落大方的石乃引,被她的气质所吸引,临时画下了画作,因为只是即兴之作,所以也没有互道姓名。画下的草稿之后机缘巧合之下给了候先生启发,他据此再加以创作,才成了年新版的画像。其实早在年,当地的人就判断纸币上的少女应该是当地人,只是经过候先生的艺术创作,少女的真实身份也无人知晓。
然而不管真相如何,石乃引都以一种颇为传奇的方式,永远地定格在了十六岁最美好的年纪。
韶华虽逝,笑容绽放
数十年过去了,当年清秀的姑娘已经年届六十,生活的压力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原本秀丽的脸庞早已变得沧桑,一双能织美锦的灵巧双手早已布满老茧,韶华已逝的石乃引依旧留守在当年的那个村庄,不同的是此时她已经成为了一双在外地拼搏儿女的母亲。艰苦的岁月以及对儿女的思念并没有让石乃引心中郁郁,在政府的帮助下,她依旧带着笑容劳动着,但这次心中不再带着压力,反而满满是对未来的盼头。
在国家对口扶贫政策下,贵州得到了来自广东的大力支援,在随后的精准扶贫、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科技特别是互联网的带动下,贵州山区的经济得到了激活,山区农业和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原本滞销的农产品销路得到打开,特别是在年疫情的严峻环境底下,通过新媒体、新零售,成功地保住了山区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不受影响。
年11月,包括贵州省在内,全国多个贫困县彻底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脱贫。千千万万像石乃引这样的山区百姓,终于告别了过去的苦日子,向小康迈进。
结语
两千年前,一代名相管仲就提出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主张,数千年来,唯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百姓的福祉为己任,几千万人口的脱贫,既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贡献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案例,也是一张向世人提交的试卷。真金不怕火炼,我们不空口说白话,我们只是实干者,我们正在以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成就让世人知道,这就是中国。
本文由思维历史v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