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行业深度研究交付潮来临,国内产业

白癜风规范治疗 http://m.39.net/news/a_6185379.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刘双锋、郭彦辉、郑寅铭)

一、——激光雷达放量承上启下之年

1.1短期来看,乘用车激光雷达迎来一波交付潮

-H1国内激光雷达装配量规模较小,下半年新车型密集交付将推动装配加速。高工智能监测数据显示,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前装搭载激光雷达接近8千台。根据佐思汽研统计,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新车激光雷达装配量达到2.47万颗,其中小鹏P5最多,为1.84万台,占到同期总安装量的74.4%。上半年国内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中仅有小鹏P5和蔚来ET7实现了交付,为装配量主力,其他下半年交付的车型因前置生产或测试有小批量的激光雷达安装。从7月开始,国内计划开启交付的激光雷达车型数量明显增多,共计14款,有望推动下半年激光雷达快速放量。

国内现有激光雷达车型标配/选配占比近似,标配款激光雷达数量以1台为主。近几年发布的激光雷达车型多数来自国内车厂,我们梳理了国内已发布的19款激光雷达车型的情况,截止年9月,已确认8款标配激光雷达,占比42%,包括3款蔚来系车型、理想L9等,单车激光雷达数量大多为1台;选配激光雷达的车型为9款,占比47%,包括2款小鹏系车型、北汽极狐等,单车激光雷达数量大多为2-3台;另有2款车型装配方案未知,占比11%。

售价方面,国内激光雷达车型尚集中于30-50万元档位。根据乘联会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价格主要集中在30万元以下,年占比84.2%。30万元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从年的3.5%升至年的15.8%。目前国内已发布的19款激光雷达车型均为新能源汽车,其中官方售价30万元以下的车型仅有小鹏P5,绝大部分集中于30-50万元。

价格持续下探,未来有望提升标配率并进入更多低价车型。Velodyne最早推出的车载激光雷达售价高达数万美元(HDL-64售价约7.5万美元),目前LivoxHAP已将售价降至人民币。Yole预测,年长距车载激光雷达均价为美元,年有望降至美元,短距激光雷达年有望降至美元。随着激光雷达成本进一步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的标配率有望提升,并进入更多低价位车型。

在系列一报告中,我们“由上至下”从自动驾驶渗透率的角度对激光雷达远期(-)空间做出测算,而随着各款激光雷达车型开启交付,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车型销量对激光雷达近期装配量做到“由下至上”的预测与跟踪。预计年国内激光雷达装配量超10万台,年持续增长确定性大。8月以后汽车市场进入传统销售旺季,综合历史销量数据和交付指引,预计3款蔚来系车型、理想L9、小鹏P5和北汽极狐年装配的激光雷达数量合计超过10万台。具体举例来看,理想L9标配1台激光雷达,按9-12月保持1万台车/月交付量的假设,则激光雷达装配量4万台;小鹏P5非标配激光雷达,整体销量无法和激光雷达装配量建立联系,根据佐思统计的上半年1.84万台的交付量,预计全年装配量3-4万台。除此以外的大部分激光雷达车型从四季度开始交付,考虑到前几个月的交付量往往处在爬坡阶段,预计贡献的装配量有限。随着现有激光雷达车型逐步进入正常销售节奏,同时伴随几款新车型在明年开启交付,预计年激光雷达装配量持续增长,并有较大概率实现翻倍增长。

潜在的爆款车型将成为激光雷达上量的重要催化。短期看,激光雷达处于“随”车售卖的状态,还没有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虑因素,因此爆款车型对激光雷达的装配量有较大的贡献。例如理想L9上市以来预订火爆,首月交付量也突破一万。阿维塔E11由华为、长安、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也有成为爆款的潜质。若今年年末开启交付的众多新车型中,有部分标配激光雷达的车型成为爆款,将对年激光雷达装配量带来明显增量。

乐观假设下,年国内激光雷达装配量冲击50万台。从几款标配激光雷达车型出发,对年做出如下乐观假设,①理想L9维持1万辆车的月均交付量,全年合计12万台激光雷达。②蔚来ET5、ET7、ES7三款合计维持1.5万辆车的月均交付量,全年合计18万台激光雷达。③阿维塔E11维持5千辆车的月均交付量,3台激光雷达/车,全年合计18万台激光雷达。乐观假设下,上述标配车型合计贡献48万台装配量,再考虑到小鹏G9等非标配车型的贡献,全年装配量有望冲击50万台。

1.2自动驾驶驱动激光雷达的长期逻辑不变,产业未来几年将保持高增速

自动驾驶解放注意力,赋能汽车成为最大智能终端。未来汽车核心竞争要素将围绕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展开,当自动驾驶完全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和注意力后,智能座舱中可提供的休闲娱乐功能将更加丰富,乘车体验也将更加舒适,届时汽车将真正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第三生活空间”,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的入口,也成为终端消费者的第一触点,因此自动驾驶将长期保持汽车产业未来升级发展的方向。

法规问世与扶持政策持续加码,保障全球自动驾驶长期渗透推进。自动驾驶相关法规的缺失一方面使无人车运营商的测试、运营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大部分乘用车自动驾驶等级在L2+/L2++徘徊。日本和德国分别于年和年通过相关法规,允许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行驶,并对驾驶员的行为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美国年出台关于自动驾驶的首部重要联邦立法,各州也积极推动自动驾驶立法;韩国也于近日公布《移动创新路线图》和《第三期汽车政策基本规划案》,制定自动驾驶普及“三步走”计划,并提出到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落地。中国也在稳步推进自动驾驶落地,今年8月起正式实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在权责认定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填补了国内相关法律的空白,有望为国家和其他地方政府推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此外,今年以来国内多项自动驾驶扶持政策出炉,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

多传感器融合为自动驾驶感知方案主流选择。虽然Tesla迈向纯视觉方案,但从安全性角度,基于摄像头的视觉方案在暗光、环境大光比以及雨水遮挡的情况下容易失效,难以用算法解决,同时深度学习算法难以避免长尾效应。从商业的角度,大多数主机厂缺乏Tesla的数据和算法积累,跟随Tesla方案难以在同一时期达到相同水平。目前绝大多数厂商均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包括主打视觉方案的Mobileye也开始自研激光雷达),即通过不同种类的传感器遍布车身,实现度无死角和远中近扫描,获取海量数据,融合分析后形成驾驶决策辅助驾驶员或控制汽车。各传感器应对不同场景,实现优势互补。

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内激光雷达不可或缺,单车平均搭载量将持续提升。摄像头受环境光照影响大,距离测算依赖算法。毫米波雷达角分辨能力很差,对金属的探测灵敏度远高于非金属材料,导致其在人、车混杂的场景下对行人的探测效果不佳。超声波雷达测距短,主要用于倒车雷达。激光雷达兼具测距远、角度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的特点,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可靠性,是众多L3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必备的传感器。随着高等级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升,市面上激光雷达单车搭载数目将不断上升。根据Yole预测,年市场上单车激光雷达的平均搭载量将达到3颗,头部车型搭载量达到6颗。

自动驾驶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推动激光雷达需求增长。全球:根据Yole新车自动驾驶等级结构预测,年全球汽车产量中近50%为L0级,而L1-L2占比34%,L2+占比16%,L2++占比仅1%;此后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占比将不断增长,到年预计L2+占比38%,L2++占比25%,L3-L4占比9%,L5占比1%。中国:根据IDC数据,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Q1中国L2渗透率达到23.2%,同比提升15.7pct,整个市场处于L2向L3发展的阶段。

预计年全球ADAS市场激光雷达出货量同比增长%,放量起点到来。根据Yole数据,全球ADAS前装市场的激光雷达出货量在近几年迎来高速增长,并将在年实现超2倍增长,达到22.1万台。鉴于目前激光雷达仍以中高端车型应用为主,Yole预测相对保守,到年前,全球激光雷达的销量将保持在万台以下,相比一年前的预测有所下调,但总体而言,未来几年ADAS市场的激光雷达出货量维持高增长的趋势不变,预计年出货量达到.4万台,-年CAGR为.7%。Robocar市场的出货量有望在年达到22.9万台,-年CAGR为51.4%。

-年ADAS激光雷达市场规模CAGR达73%,车载激光雷达份额增长至43%。根据Yole数据,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21.52亿美元,测绘仍是激光雷达最大的应用领域,市场规模13亿美元,占比60%。车载方面,Robocar市场规模1.2亿美元,占比约6%;乘用车前装的ADAS领域市场规模万美元,占比约2%。根据Yole预测,年ADAS市场规模将达到20亿美元,-年CAGR为73%;Robocar市场规模将达到6.98亿美元,-年CAGR为28%。

二、中国不仅是激光雷达主要下游市场,还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2.1国内激光雷达厂商在定点、量产上实现领先

2.1.1当前市场竞争格局:多家中国厂商脱颖而出,占领市场先机

中国激光雷达厂商快速突破ADAS前装定点,禾赛科技引领突围。根据Yole统计,-.08,全球ADAS前装定点数量约55个,中国供应商占50%。禾赛以15项定点,27%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一;速腾以9项定点,16%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三、中国第二。对比Yole截止Q3统计的29项ADAS前装定点,Valeo以8项定点排名第一,目前已下滑至第二,两次统计间仅新增2项定点。禾赛在上次统计中仅有1项定点,速腾仅有3项。以禾赛为首的中国供应商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强劲突围,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局面。

定点到量产存在不确定性,订单实际成色是关键。激光雷达的首发上车都会经历波折的验证周期,从定点到量产随时可能出现供应商的更换。回顾乘用车激光雷达近几年的发展,业内已发生多起合作终止或是供应商被替换的事件,此外还有早已公布的定点项目,迟迟未见量产装车:1)Quanergy失去宝马定点:年宝马与QUANEGRY达成合作,并测试其OPA激光雷达,后因技术不成熟,效果不理想,宝马转向与Innoviz合作。2)长城摩卡激光雷达由速腾聚创供应,而并非之前宣传的Ibeo:年,长城摩卡对外传递的信息——将搭载3颗德国IbeoNEXTFlash激光雷达。但年8月26日,速腾聚创却正式宣布为魏牌旗舰车型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提供2颗MEMS激光雷达。实测效果不佳可能是此次长城更换激光雷达选型的原因之一,Ibeo官方声称IbeoNEXT可实现米探测距离和0.05°的高空间分辨率,但从原理上讲,当前Flash激光雷达的探测性能难以达到同期半固态激光雷达的水平。IbeoNEXT还于近期申请了破产。3)Innoviz与宝马合作4年还未进入量产释放阶段,与大众40亿美元定点金额为自行估算:Innoviz于年获得宝马定点,麦格纳为Tier1,但经过4年合作还没有进入实际的释放阶段,而且原本传言在iX上的搭载计划也被推迟,目前确认的是全新一代7系。同时需注意,目前通用的行业规则中,激光雷达厂商对外宣称的与主机厂的合作金额往往不是实际的订单金额,而是激光雷达厂商自行做出的假设。例如今年8月初,Innoviz声明将向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Cariad子公司提供相关硬件和软件,用于大众集团旗下多个品牌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合作为期8年,交易价值40亿美元为其自行测算得到。

在定点转化为量产装车项目的数量和比例上,国内龙头厂商全球领先。根据Yole数据和各家激光雷达供应商的公告信息,目前华为、图达通、Livox的定点都转化为了量产项目,速腾9项定点中8项已确认转化,禾赛15项定点中6项已确认转化,相关的车型都已发布或开启交付。总体来看,在行业领先的激光雷达厂商中,国内厂商定点转化的数量和比例均高于海外厂商。

在定点转化为量产装车项目的进度上,国内龙头厂商同样节奏领先。海外厂商激光雷达认证周期阶段多、流程长,主要源于合作客户多为传统车企,在最终质量认定方面具有更高安全性要求,量产进展缓慢。例如Luminar、Innoviz的半固态激光雷达从A样到SOP的规划时间都超过两年。而Aeva、Ouster等较前沿的技术方案的SOP预期时点更为延后。相比之下,国内搭载禾赛、速腾产品的多款车型都已发布并在年内交付,相应的量产启动时间节点更靠前。快速量产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厂商的突出技术实力和更快的需求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国内厂商的量产项目主要来自造车新势力,而新势力在产品导入等环节上相对传统车企更开放和激进。

禾赛、速腾营收规模持续提升,年市占率上升至车载市场前两名。根据Yole数据,在全球21.52亿美元的激光雷达市场(年)中,现有主要参与者仍是来自测绘(Trimble,HexagonAB)与工业(SickAG)领域的供应商,CR3达到48%。但在车载激光雷达厂商中,中国厂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市占率持续上升,其中禾赛科技市场份额达到5%,成为车载领域第一;速腾聚创市场份额3%,位列车载领域第二。曾占据市场先机的海外厂商Velodyne份额逐年下降,Waymo也因Q3起停止对外销售自研激光雷达而跌出前15。其他美股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Innoviz、Aeva和Cepton年的合计市占率仅为2.6%。

ADAS市场:激光雷达新车型陆续交付,国产激光雷达厂商市场份额预计将进一步提升。根据Yole数据,-年全球ADAS前装市场激光雷达出货量约15.6万台。在市场早期,法雷奥的转镜式激光雷达SCALAGen.1(年)是第一款通过车规认证并在AudiA8上使用的激光雷达,之后法雷奥还向奔驰S和本田Legend供应激光雷达,因此具有先发优势,在-年期间独占70%左右的出货量。法雷奥官方信息显示年至今已生产17万台激光雷达。但年末起,国产激光雷达车型陆续发布与交付,国内厂商的出货量与份额快速爬升,根据Yole预测,年全球ADAS前装市场激光雷达出货量有望达到22.1万台,前7名厂商中有5家来自中国,其中禾赛占比20%,位列第二,速腾和华为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

L4自动驾驶市场,禾赛科技市占率登顶。主打L4自动驾驶的Robocar为机械式激光雷达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而Velodyne过去以先发优势在该细分市场保持龙头地位,其产品曾供不应求,百度、福特也因此战略投资Velodyne(现已出售股份),Waymo则以自研激光雷达替代。禾赛科技的产品后来居上,以优异的性能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快速崛起,已覆盖国内外几乎所有头部自动驾驶公司,包括Cruise、Nuro等,在国内的百度、美团无人车、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也以绝对优势领先。根据Yole数据,年禾赛科技以58%的营收占比排名全球第一,是第二名Waymo份额的两倍以上,Velodyne则跌至第三,市场份额仅为4%。

在后续发展中,我们认为L4自动驾驶市场中半固态激光雷达渗透率有望逐步提高,相关龙头厂商持续受益。此前市场中的Robotaxi以及Robodelivery的一大标志便是车顶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其主要原因为:1)L4Robotaxi相比乘用车更早开始大规模引入激光雷达,彼时只有机械式激光雷达较为成熟。2)机械式激光雷达拥有°扫描视野,且扫描均匀性好。然而实际运用中多台机械式激光雷达的布置也存在各种问题:1)机械式激光雷达购置成本高昂,且由于寿命较短,后续更新维护成本较高。2)能发挥机械式激光雷达°扫描能力的布置方案即水平布置在车顶,而其他方案可能造成扫描功能的浪费,例如使用斜向布置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对车辆近距离区域进行覆盖,或将机械式激光雷达布置在车前,都导致相应激光雷达有一部分的工作角度是无意义的。上述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几台半固态激光雷达进行替代。

随着半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成熟,半固态方案或成为Robotaxi的中长期更优选择。无人车上使用多台半固态激光雷达也能实现大范围视野的覆盖,寿命更长久,成本有下降空间,同时可实现更隐蔽的布置方案,有利于保护设备安全、外形更加美观。目前市场上已有相应的装车案例,例如百度阿波罗6代使用8台半固态激光雷达,整车量产成本控制在25万元。Mobileye基于蔚来ES8打造的无人车也使用Luminar和一径科技的半固态激光雷达(9台)而非机械式。我们预计在中长期自动驾驶市场中半固态激光雷达渗透率将逐步提高,相应的半固态龙头厂商也有望受益。

2.1.2未来格局研判:行业整合出清难以避免,技术布局、商业化合作、车规量产表现将决定厂商能否突围

未来行业整合出清难以避免,少量玩家有机会站到最后。参考发展相对成熟、渗透率较高的毫米波雷达市场格局,根据高工智能数据,年国内毫米波市场中,博世、大陆等头部企业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虽有老玩家黯然退场但也有新玩家涌现,目前仍留存有数十家厂商,未来市场或将朝同样的方向发展,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缺乏量产项目维持自身造血能力的企业将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

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因素不变,强者愈强的迹象已有显露。我们在系列一报告中曾提出,技术布局、商业化合作、车规量产是决定激光雷达厂商突围的关键,从上述三点分析,市场当前已呈现出强者愈强的迹象。半固态技术推动商业落地实现,固态技术储备决定未来竞争实力。半固态路线作为未来几年量产装车主力毋庸置疑,关于某些细节问题(如可靠性)的争论也即将在实测中获得答案。固态式作为激光雷达的发展方向,相应的技术布局将影响厂商未来的竞争潜力。行业龙头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和法雷奥技术布局较为全面,已有半固态式产品,同时兼顾固态式方案研发。

软硬件系统整合将成为激光雷达厂商技术核心竞争力。随着未来技术路线定型,激光雷达硬件会逐步趋向标准化,能提供软硬件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的激光雷达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主动。目前Velodyne基于其Velarray传感器开发ADAS解决方案VellaFamliy,并预计在年VellaFamily将成为占比最高的营收来源,且软件部分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超过20%;Luminar提供专有软件解锁其激光雷达全部功能,并可通过OTA进行升级,预计年软件营收超过4成;速腾聚创推出专为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开发的AI软件RS-LiDAR-Perception以及面向自动驾驶、无人物流等多项场景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规模化量产与良好工程实力促进降本增效。由于面向消费者的乘用车采购激光雷达数量大,OEM客户对激光雷达的价格敏感度相较于Robotaxi更高。低产能是过去激光雷达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Velodyne曾披露其64线激光雷达的成本高昂原因之一便是人工调试复杂,生产周期以“周”来计算导致产能低。

与车企合作紧密的厂商获取先发优势的同时将通过持续工程迭代构建商业、技术壁垒。考虑到汽车市场本身具备产品认证周期长的特点,且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往往需要定制外观设计、传感器融合算法等方案,因此当下和车企合作密切并有商业化落地项目的厂商有望对竞争对手建立进入壁垒,与车企客户建立粘性,例如图达通与蔚来系绑定,禾赛与理想系绑定。爆款车型将对相应激光雷达的放量带来有力催化。同时可以预见与车企的深度合作也将反哺激光雷达厂商在技术、量产交付能力上进行迭代提升。

2.2中国正形成车载激光雷达生态系统,产业链成熟度逐渐提高

激光雷达产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发射模块(激光器)、光学部件、接收模块(光电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电路(前端处理:TDC、TIA等,主控单元:FPGA、ASIC等)。元器件直接影响激光雷达产品技术性能与成本控制。产业中游为激光雷达整机厂商,主要负责整合与算法。产业下游主要包括ADAS、无人驾驶、车联网和服务机器人四大应用领域。

上游元器件战略意义突出,激光雷达厂商加强垂直整合。上游元器件对整机性能与成本控制有着重要影响,掌控元器件意义重大。多家激光雷达头部厂商开启上游元器件技术布局,以加强核心技术积累、成本及体积控制、产品差异化设计与供应保障能力。

激光雷达产业链的上下游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上游发射端有炬光科技、长光华芯等,扫描端有英唐智控、舜宇光学等,接收端有阜时科技、芯视界等;中游激光雷达厂商有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等;下游整车厂如理想、小鹏、蔚来等都已开始在自家车型中搭载激光雷达。

从上游元器件投资逻辑来看,可从上量顺序、技术路线关联程度、竞争壁垒和国产替代壁垒四个维度进行划分。1)常规光学元件大多与激光雷达技术路线无关,种类和用量较多。虽然常规光学元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这也意味着国产替代难度较低,是国内企业能优先实现上量的环节。若未来出现竞争加剧的情况,我们看好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且成本管控能力强的供应商。2)激光器和探测器相互对应,上量进度匹配。两者都与激光雷达整体技术路线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例如,三大类激光器中,VCSEL有望在nmToF激光雷达中对EEL形成替代,而光纤激光器绑定nm技术路线;探测器中,nmToF激光雷达将逐步转向SPAD阵列,nm或将延续APD。从国产替代难度来看,激光器领域国内已有长光华芯、炬光科技等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而探测器环节国内以初创公司为主,海外CIS大厂具有较为领先的技术优势。3)MEMS振镜是采用半导体工艺制造的特殊光学件,与技术路线关联程度最高。MEMS振镜具有较深的技术壁垒,目前符合车载激光雷达要求的MEMS振镜仍然稀缺。国内希景科技具备设计能力,已取得较为领先的进展,搭载其产品的速腾M1已实现装车。此外,英唐智控也通过并购涉足该领域,并且具有生产能力。

三、发射模块:VCSEL芯片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nm仍是当前主流

激光器主流技术路线包含EEL(边发射激光器)、VCSEL(垂直腔面发射器)和光纤激光器。按照增益介质的不同,激光器可以分为气体激光器、固态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激光二极管)和液体激光器五大类。EEL与VCSEL均属于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主要用半导体激光器做泵浦源。

3.1EEL:技术成熟,现有激光雷达的主流选择

EEL技术发展成熟,已应用于多款激光雷达。EEL是在芯片的两侧镀光学膜形成谐振腔,沿平行于衬底表面发射激光,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边发射激光芯片是最初的半导体激光器概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EEL已经应用于多数机械式激光雷达,以及法雷奥SCALAGen.1、速腾聚创M1、大疆LivoxHorizon在内的半固态激光雷达。Focuslight对50多项激光雷达的统计结果显示,EEL占比最高,达到55%,其次是VCSEL,占比18%。

常见的边发射激光芯片相关产品有单管芯片、光纤耦合模块、巴条芯片、阵列模块等。单管芯片只有一个发光单元,巴条芯片是由多个发光单元并成直线排列的激光二极管芯片,巴条芯片经过钝化、解膜后,可解理为单个发光单元的单管芯片,单管和巴条芯片主要用于工业泵浦、科学研究、激光装备等。光纤耦合模块通常是由单管芯片经过光学整形合束耦合封装而成,主要用于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泵浦源等;阵列模块通常是由巴条芯片集成封装而成,主要用于固体激光器泵浦源等。

光雷达为EEL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预计年市场规模超过4亿美元。根据Yole数据,EEL整体市场规模在年为28.74亿美元,预计年达到66.13亿美元,-年CAGR为15%。从市场构成来看,目前光通信领域是EEL主要应用市场,年占比60%,未来仍将保持15%的高复合增速。EEL增长最快的领域包括传感、医疗和照明,预计年市场规模达到7.78亿美元,CAGR为25%。EEL在传感领域的增长将主要由激光雷达需求驱动,预计到年激光雷达领域的EEL出货量接近1亿个,市场规模将超过4亿美元,-年市场规模CAGR约为72%。

amsOSRAM是行业领先的供应商。目前激光雷达EEL的供应商主要为海外的amsOSRAM(速腾聚创M1、Cepton)、日本滨松(LivoxHorizon)、Excelitas(LeddarTechVu8)、国内的长光华芯、瑞波光电子等。amsOSRAM是市场上少有的同时提供EEL和VCSEL解决方案的厂商,技术领先,其新开发的芯片设计收窄了EEL激光器的温漂曲线,在汽车应用的典型工作温度高达°C时可以媲美VCSEL的波长稳定性,已有十多款汽车型号所采用的LiDAR辅助系统搭载了它的激光器。

3.2VCSEL:易实现高度集成,未来有望逐步替代EEL

VCSEL起源于年,最初应用于短距数据通信(光芯片),之后应用于一些对小体积低功率光源有需求的消费电子,如鼠标、激光打印机等。年起,VCSEL在传感器中得到应用,替代LED应用于手机接近传感器、扫地机器人等短距测距场景。年,VCSEL被成功应用于iPhone人脸识别模组,开始大规模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