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社会融资如何影响投资
无论是对于股民还是基民,读懂宏观经济都是一门“必修重要课程”,因为宏观经济数据直接影响下一阶段股市市场的发展。小夏之前跟大家科普过GDP、CPI,以及“两融”等数据,今天咱们介绍的这个同样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TA就是:社会融资。
近期发布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份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增量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在此影响下,上周股市也出现了小幅震荡。那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究竟什么是社会融资?这个指标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投资?
01
社融,描述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借了多少钱
按照央行定义,社会融资即社融,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通俗理解,我们可以将经济社会分成“花钱的”和“给钱的”两大类,“花钱的”就是实体经济比如基建,“给钱的”则是金融体系也可称为“虚拟经济”,社融就是用来描述实体经济总共从金融体系借得了多少钱。
有的小伙伴或许会问了,“要知道借了多少钱,直接看银行信贷不就行了吗?”的确,在一开始银行信贷可以基本说明全社会借了多少钱,但后来又出现了很多除了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方式,比如债券、股权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又比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非标融资。为了全面反映社会总体融资状况,于是从年开始有了“社融”这一概念,并从年开始每月公布数据。从社融的构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社会主体,各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借了多少钱。目前在社融的所有项目中,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占比最高,这三项之和大概占到了社融规模总量的九成左右,未来随着融资方式的多样化,社融的构成预计也会不断变化。
02
社融的存量和增量
从小夏的这番解释中,大家不难看出,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从而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社融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存量,社融会不断累积利息,社融存量一般也会不断增长。截至年7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也就是说,实体经济共向金融体系借了.9万亿的债。通过社融存量与GDP的对比能够看出我国的总体杠杆率,年我国GDP总量突破万亿元,总杠杆率大致是3:1左右,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如果总杠杆率过高,那么说明社会经济负债过重,可能会出现债务危机。(数据来源:中证网,.08.15;国家统计局,.02.28)
社融第二个重要指标是增量,也就是实体经济向金融体系新借的钱,能更准确地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运行情况。简单梳理一下,基建需要花钱买设备、开工,企业发展也需要花钱,所以社融增量能够提前预告经济活动的趋势。如果社融增量大幅提升,说明这段时间实体经济新借的钱比较多,接下来的经济活动大概率就会比较多,整个经济就更有活力。通常,我们认为社融增量大致可以提前预告未来两个月的经济景气度。
了解了社融存量和增量,有什么意义呢?不难发现,社融是经济的领先指标,而经济景气度又影响着股市的趋势,因此,密切跟踪社融数据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行情未来的走势。比如当市场处于底部时,社融数据的改善能够反映经济复苏的预期,从而带动市场反弹,最近的例子就发生在今年4月,当时公布的3月社融信贷超预期回升(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5万亿元,大幅高于预期值3.7万亿元,也高于前值1.19万亿元),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升,与一系列政策利好叠加,共同支撑了后续的反弹行情。(数据来源:澎湃新闻,.04.13)
03
7月社融数据透露出哪些信号?
了解了社融的意义,咱们趁热打铁来看看7月社融数据,不妨跟着小夏一起来揭秘,其中透露出哪些投资信号吧~
从数据来看,7月新增社融亿元,同比少增亿元,低于市场预期,也就是小夏今天节目一开始所说的“社融规模增量不及预期”。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季节性因素。今年在“稳增长”环境下银行信贷冲量的特征较往年更明显,传统大月会更“强”、小月会更“弱”,由于银行在季度末也就是3月、6月发放大量期限较短的企业贷款冲量,因此随后的4月、7月企业短贷会显著低于往常水平;二是疫情升温,7月全国新增较6月明显上升,影响了实体经济的运行;三是专项债等财政资金对融资需求的引导作用在二季度末之后有所下降;另外,地产低迷、罕见高温天气影响户外建筑业项目开工施工,也都压制了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数据来源:证券时报,.08.15)
从趋势来看,7月社融走低的确打击了市场对于经济宏观面的预期,但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59.html